股权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剖析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赢得外部信息需求者信任,拓展交易范围,挖掘潜在价值。在众多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里,基于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结构最为关键。COSO委员会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列为内部控制参与主体,而股权结构正是借影响这些主体的行为,作用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下面从影响路径、不同股权结构的实际影响两方面,解析二者理论逻辑关系。 一、股权结构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路径 (一)对董事会的影响 在企业权力架构中,股东大会产生董事会,其权力配置取决于股权结构,所以股权结构基本决定董事会成员与权力构成。董事会要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规划与有效落实负总责,不同的董事会权力架构,会极大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左右董事会内部博弈、政策制定及决策效率。伴随企业管理扁平化,董事会管控运营能力渐强,借助激励监督手段影响经理层与员工行为,这也是内部控制关键一环。 (二)对监事会的影响 监事会作为企业最高监督机构,与董事会平级,专职监督董事会、经理层及运营状况,对股东会负责,成员含监事与职工代表,主导地位的监事由股东大会推选。股权结构经股东会影响监事会人员及权力架构,塑造其履职方式与地位,最终关乎监事会维护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愿与能力。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决议、高管薪酬、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与内部共谋,守护股东权益,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转 。 (三)对经理层的影响 经理层是企业运营直接管理者,公司治理关键在于削减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股权结构经董事会、监事会构成及直接渠道,影响经理层行为。现代企业里,股东与经理人目标常不一致,经理人易凭借信息优势谋私、重短期利益。优化股权结构、实施股权激励,能弥合目标差异,提升治理效率,激励经理层改良内部控制环境,这也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能调动经理人维护股东权益的积极性。 (四)对企业员工的影响 企业员工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执行者与规范对象,与股东利益差异显著,道德风险难以根除。股东除借股权结构间接影响员工行为激励,还能丰富股权内涵,推行员工持股,削减委托成本,让员工与股东利益趋同,激发员工维护内控积极性。持股员工参与内控制定,制衡大股东决策,助力制定更公平高效的内控体系。 二、不同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际影响 (一)股权集中度视角 股权集中度量化股东持股分布,影响实际控制权分配,波及公司决策、监督及内控政策效能。 -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委托层面,利于大股东监督经理层,削减关键委托成本,助推行更有效的内控;股东保护维度,却加剧大小股东利益冲突,内控偏向大股东,削弱对中小股东的公平保障;从权竞争看,增加中小股东维权难度,意味着内控有效性受损;外部治理角度,降低外部并购接管可能性,削弱外部机制优化内控的能力。 - **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委托上,削弱股东监督激励与能力,易致经理人把控内控,推高委托成本,冲击内控有效性;股东保护方面,强化股东权力制衡,防范大股东侵权,为内控奠基;权竞争层面,方便内控权转移,对经理人施压,促其完善内控;外部治理而言,提升被并购接管几率,倒逼管理者优化内控。 (二)股权性质视角 - **国有股**:国有股含国家股、国家法人股,常控股国企,实际控制人多行政指派。委托上,国家作为虚拟所有者,代理部门监督不足,高成本催生内部人侵权,损及内控;股东保护中,行政干预下易侵犯中小股东权益,妨碍内控落地;权竞争时,中小股东难更替实际控制人,致治理失效,威胁内控;外部治理方面,行政干预让外部接管艰难,限制内控优化。 - **机构投资者持股**:机构投资者用自有或筹集资金专事证券投资。委托视角,集中股权高效参与治理,防大股东侵害,让中小股东“用手投票”监督内控;股东保护上,助力中小股东制衡大股东,优化内控实施;权竞争里,积攒权施压实际控制人,提升内控;外部治理中,凭专业知识推动并购接管,约束内部治理,利好内控建设。 - **经理人持股**:作为重要激励手段,委托方面,缓和经理人与股东目标冲突,降道德风险与短视,增效治理与内控;股东保护上,持股少时有激励护中小股东,也可能共谋侵权,影响不确定;权竞争与外部治理时,持股高会阻碍权竞争、外部并购,不利内控实施。 - **内部员工持股**:源于融资、激励需求,在公司治理中作用渐显。委托关系里,员工持股能降委托成本,催生主人翁意识,主动维护内控,提升有效性;还能组权益组织,减少大股东侵权,保障内控效能。 三、结论 股权结构是企业内部权力布局的关键,深刻影响公司治理,借由作用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员工行为,左右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带来各异影响。所以,要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必须着重优化股权结构,增强内控制度的规范性、可行性与激励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