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开公司应该怎么分配股权呢?(附案例解析)
我想对于真功夫事件大家都不陌生,表面上是因为家族矛盾所导致的,特别是蔡达标和潘敏峰的离婚是关键。
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在于50%:50%的平衡性股权结构,家族矛盾只是进一步加剧了股权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问题。
真功夫设立之初,蔡达标夫妻与潘宇海持股比例各为50%,在2007年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后,二者的持股比例依旧为47%: 47%。
由于每个股东对公司的贡献是不同的,这种完全持平的股权结构很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与利益索取权的失衡,为未来的利益分配埋下隐患;在决策时形成股东僵局,为日后的股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有言道:共贫贱易,共富贵难。任何一家公司,在创立之时就应谨慎考虑股权划分与合伙人的问题。
一、挑选合适的合伙人
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利益贡献者,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创业是一个长期、高风险的过程,我们挑选的合伙人一定是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且能有3~5年全职投入预期,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的人。
其次,成功的创业靠的是团队,而不是某个人的单打独斗,我们挑选的合伙人应该能通过技能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
就像雷军说的,他创业之初70%的时间都在找人,找的是他那个层面的合伙人。合伙人要互补,要不一样,甚至要成为自己的镜子,能跟自己最熟悉的东西互相挑战。
最后,合伙人之间是一种长期、深度的利益捆绑关系,各合伙人应该有包容心,相互信任并具有改变一个行业的信念,将沟通成本降至最低。
由于每个创业团队的创业方向、目标市场不同,挑选合伙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例如,复星集团认定合伙人的标准为:对复星文化和价值观高度认同,深刻理解复星的发展战略,善于学习,处于持续创业状态,有能力、有激情为公司发展贡献力量,不断创造价值。王石挑选合伙人的标准是高度的价值观认同和彼此信任。
但总的来说,一致的愿景、彼此间的信任、能力互补是首要标准。
二、合伙人的股权分配
创业合伙人之间最容易起争端的问题之一就是股权分配,比如一夜散伙的“罗辑思维”,劳燕分飞的“西少爷”,团队决裂的“泡面吧”,微信互撕的“首席娱乐官”……无数初创公司都伤或死在股权分配问题上。
任何一家公司,在最初创立时就应该系统考虑股权划分问题,以免在可预见的未来,陷入始料不及的股权纷争中。
关于合伙人的股权分配,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见下图)。
1)明确核心股东
很多股权纠纷都源于大股东不清晰,如真功夫,蔡达标和潘宇海从持股50%到47%,一直都处于对等局面,遇到意见分歧时无法集中决策,很容易产生纠纷。
因此,合伙人的股权分配,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公司的核心股东及其拥有的权利,包括在股东会拥有的表决权和对公司的控制力。这样,即使在意见不统一时,也有可“一锤定音”之人。
2)保证合伙人股东地位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合伙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股权架构时,也要科学评估合伙人在企业的作用,保证合伙人的股东地位和持股比例,为未来和合伙人并肩作战、共进退打好基础。
例如,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十八罗汉”股东地位,从阿里初创到发展壮大,“十八罗汉”和马云风雨同舟、不离不弃,随着阿里在港交所、纽交所上市,市值剧增,“十八罗汉”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真正做到了合伙人之间同甘共苦。
3)跳出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的原则
在现代企业出资中,除资金外,还有劳务、专利、知识产权等,所以,完全按照出资多少分配股权是不合理的。
小编建议企业科学评估各类出资(资金、创意、技术、运营、个人品牌),跳出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的原则,鼓励有特殊价值的股东和员工,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优势,增强公司竞争力,吸引投资者。
4)股权结构简单明晰
“简单明晰”指股东人数不是太多,股权构成不过于复杂,不存在大量的代持人、期权池、交叉持股、双股权、委托投票权等。
据研究分析,初创企业最科学的配置是3个人,这样既避免了两个人在沟通方面没有缓冲地带,也不会出现多人决策但无人决定的局面,有助于维护公司和创业项目稳定。
5)签署股权分配协议
很多公司在早期创业时都只顾埋头苦干,仅在口头上约定股权分配比例。
一旦公司成长起来,合伙人要求按照股权比例分享利润时,口头约定就很难服众,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使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前途。
所以,创业团队应该在早期就签署书面股权分配协议,约定各合伙人的股权比例。
同时,还应该约定股权兑现机制,公平保护合伙人之间的付出,激发各合伙人尽心尽力为企业效力,保证团队稳定,维持项目的长期战略。
6)谨防外部资本对公司控股
外部资本控股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首先,创始团队感觉是在为别人打工,没有足够的工作动力;
其次,没有预留足够的股权利益空间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加入,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最后,外部资本对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了解有限,容易做出错误决策。
因此,企业在做股权架构时,事先要考虑到未来融资对股权稀释的问题,谨防外部资本控制公司。
一般来说,一个公司从初创到上市,需要4~5轮融资,最好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多融资几轮没关系,但每一轮融资都不要对股权稀释太多,确保核心控股股东的地位。
7)股权结构不要平均化
每个合伙人对公司的贡献可能都不一样,如果平均分配股权,自然会让付出多的合伙人不满,容易引发纠纷,导致项目半途而废;
比较成功的模式是有一个核心大股东作为决策中心,另外搭配几个有话语权的小股东,保持不同意见的同时又能拍板决策。
小编总结:股权结构是一个弹性可塑的动态交互模式,创业者应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以及出资人价值、投资额、收益兑现等因素,在进行深入分析后合理设计股权结构,并根据公司的发展变化及合伙人变动等实时调整股权架构。